选种,是养鸽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。不管你是刚入门的新手,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将,只要还在参赛,就在不停地找、看、比,盼着能遇上那羽能“定棚”的核心种鸽。
有人说要“以雄定棚”,觉得好雄遗传稳,主力赛鸽大多出自种公;也有人坚持“以雌定棚”,认为母鸽才是血脉的根本,一个好鸽舍,离不开一羽“黄金母”。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我不想去争谁对谁错,只想说说我这几十年来反复验证、却常常被人忽略的一点——种雌的肌肉,这其实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育出好后代。
简单讲,雌鸽肌肉够不够丰满,身体结不结实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不能生出能飞、能赛、还能留种的好鸽子。这个认识,来自我早年的一段经历。那时候超远程比赛特别火,我有幸认识了一位上海的老前辈,他的鸽子成绩一直很稳,年年出成绩。
有一次聊天,他跟我说:“选种雌鸽,第一要看血统,血统是根;第二,一定要看肌肉,特别是饱满程度。”我一听就问:“怎么看呢?”他笑着说:“先看它怎么走路。”我当时愣住了,心想走路还能看出门道?他接着解释:“你看那些走路时身子微微左右晃,步子稳、不轻飘的雌鸽,多半肌肉好,体格壮。不像那种瘦得像根棍、走起来轻飘飘的。”
他这话让我记了三十多年。他说的“像鸭子走路”,不是说真的摇摆得厉害,而是形容那种体态丰腴、重心稳、有分量的感觉。这种鸽子,握在手里就一个字:实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要选胖得飞不动的鸽子。我们要的不是肥胖,而是那种有厚度、有力量、骨架撑得住肉的健康体态。这也正好和很多高手“用丰满母配干瘦公”的配对思路不谋而合——母鸽提供体力基础,公鸽带来轻快结构,优势互补。
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特别留意雌鸽的体态和手感。这三十多年,失败远比成功多,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更清楚一点:凡是能飞出成绩、又能当种用的后代,它们的妈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肌肉饱满,上手有分量,不软不塌,精神头足。
为什么雌鸽的肌肉这么重要?这里有个关键的科学道理——线粒体。线粒体类似于细胞里的“发电厂”,负责产生飞行所需的能量。而最关键的是——线粒体是母系遗传的。也就是说,小鸽子所有的线粒体,都来自妈妈的卵子。妈妈的肌肉越强,线粒体功能越强,能量转化效率越高,传给下一代的基因也就越好。
所以,我在挑种雌的时候,特别看重“上手感”:胸肌和背肌要厚实,不能一捏就塌;整体感觉要粗壮有力,不单薄;龙骨结实,耻骨收得紧,整体结构紧凑;精神要好,眼神亮,站得直,不蔫头耷脑。
这样的雌鸽,不光自己健康、下蛋质量高,更能把“能飞”的底子传给下一代。养鸽子这么多年,赢过也输过,但每回栽了跟头,回头一看,问题往往出在种鸽身上,尤其是种雌的身体素质不过关。
总结一句话,血统是方向,但体质是基础。再好的血统,如果母鸽瘦弱无力、肌肉单薄,也难育出能打硬仗的后代。这点心得,也是日复一日观察、失败、再尝试中攒下来的。希望对还在寻种路上奔波的鸽友,有一点点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