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鸽久了,常听老一辈讲一句:“无黄不翻山,无光不走路。”细琢磨,却发现里头藏着不少门道。
先说“翻山”。其实鸽子翻山,更喜欢贴着地形走,顺着山沟、峡谷绕行。可山里哪怕大晴天,也常有薄雾缭绕,云贴着山,山连着云,远看一片混沌。这时候,靠什么辨方向?靠的就是眼睛。
鸽子的眼里有黑、蓝、黄三种眼房水,就像自带滤镜。其中,“黄水”是关键中的关键。黄水浓度高的眼睛,相当于加了一层黄色滤光片,能把山间的淡雾、轻云过滤掉,让山体的轮廓更清晰,帮助鸽子看清山涧的缝隙,找到出路。
要是眼内缺黄,看东西就像蒙了层纱,山是山、雾是雾都分不清,自然找不到通道——这便是“无黄不翻山”的由来。
至于黑水和蓝水,蓝水最弱,滤光效果差。但在四川盆地这类地势平缓、雾气不重的地方,飞平原线路,难度不大,有没有“黄”反倒没那么要紧。可你要飞云贵、闽浙这类多山多雾的赛线,黄水就是硬门槛,缺了它,归巢难上加难。
再讲“无光不走路”。这“光”,不是灯光,而是鸽眼透出的冷光。你仔细看一羽还没出巢的雏鸽,瞳孔深处常有一抹晶莹的蓝光,那是生命最初的光感。
随着鸽子长大,色素沉淀,眼睛的清晰度才逐渐显现。有些鸽眼亮汪汪的,冷光明显;有些则浑浊暗淡,光感全无。这种“无光”的眼,往往视觉清晰度不够,在复杂地形里极易迷失,自然“走不了路”。
还有一种说法更直接:“光”其实也来自“黄”。眼内黄水足,眼睛自然有光泽,亮而不刺。所以,“无光”往往意味着“缺黄”。这样的鸽子,别说翻山越岭,就是在普通天气下,归巢也容易掉队。
那“黄翻山,黑驾雾”又怎么解?前半句我们懂了,后半句的“黑”,指的是“牛眼”鸽。牛眼的房水成分特殊,是蓝、黑、红三种,其中暗红色是关键。我们知道,红光和黄光的波长穿透力强,能破开浓雾。
所以,真正能“驾雾”飞行的,是那些牛眼中房水带暗红的个体,并非所有牛眼都行。别一听“牛眼”就当宝,得看它内里的“色”。
此外,成年鸽的眼要清澈透亮,看得清远方;但幼鸽的眼反而要“浑”一点。因为幼鸽长大后,嫩水会褪去,如果小时候眼睛就清得见底,长大后眼色太浅,滤光和护眼功能就弱了。
所以,正常幼鸽的眼房水看着多少有点朦胧,这才是好眼的潜质。这就得出了一结论:“老要清,少要浑。”
这些老话虽不绝对,但细细品味,总能咂摸出几分道理。养鸽,读眼、读天、读路......读懂了这些细节,才算真正走进了这片蓝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