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遗传基因组合的表述,大致是这样的:遗传物质在形成新的生命时,先进行自由组合,或者说随机组合。所以遗传是不稳定的,并非我们希望的简单1+1。
以动物繁殖培育为例,将好的、相似的、有共同优越性的遗传基因组合在一起,当然遗传出好后代的概率大一些,还有一定超过上代质量的遗传进化比例。
笔者多次说过,遗传规律是存在的,表述也是正确的。但是赛鸽遗传需要单独考虑。
其他观赏动物或肉用动物,包括竞技动物(赛马,赛犬等),优良遗传基因搭配,后代一出生,基本凭外观就能测定其遗传性能和遗传效果。
赛鸽的特殊性,在于我们需要其向/定位功能(本能),这是“看不见摸不着”的东西,从外观根本无法测定!而且,凡是家养时间长久的动物,无论故意还是非故意,生活条件改变,其原始本能都趋于退化(用进废退原理)。
几乎所有家鸽,定向本能都退化了,有的10公里距离之外都难以归巢。
赛鸽是人们拼命保留其定向本能,或者说在不断与其退化的定向本能做斗争的动态产物。大趋势是定向能力越来越差,所以以“超远程”名义抻长赛距,即使有个别归巢,也是掩耳盗铃,饮鸩止渴。
正因为定向能力不可捉摸,所以国际/国内早期赛鸽人,都不约而同想预先判定赛鸽个体的定向能力(能回来才产生快不快的概念),当时除了看鸽眼,真的别无选择!
后来,发现看鸽眼也不能准确预判自己想知道的一切。所以,近一个世纪前,伴随赛制变化,詹森鸽舍那种动辄十几次冠军的鸽子出现了,十几次冠军后活条进种鸽舍,还看什么鸽眼?赛绩配就是!
我们比较滞后,经历过天落鸟弯路、杀鸡笼弯路、羽色弯路、黑舌弯路、11条弯路、红眼皮弯路……鸽眼论算弯路吗?大家评论区里说说?